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集团学者/故事正文

苏学成:承担863项目的机遇与经历

发布时间:2019-04-22  点击:

 

 

1994年春,我们研制的机器人项目顺利立项为“喷浆机器人产品样机”,经费110万(其中863承担70万,煤炭部承担40万。后来863实际给了80万,煤炭部实际给了10万)。

机械加工仍由济南重型机器厂承担。该厂离我校约有25公里,樊炳辉负责跟班机加工,每天一早坐厂里班车去,晚上跟班车回来,很辛苦;尽管樊炳辉坐车晕车,但从不懈怠。我是在遇到难题时才去。机器人运回实验室后,全体成员都忙了起来,机械要调试、液压系统要调试、控制系统要调试,这一切对我们而言都是第一次。大家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确保完成调试,同时还要把机加工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因为项目目标是“产品样机”,一切都要以井下现场要求为标准,所以对长于做实验室演示的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同时也是改造和提高的过程。好在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十分认真,任劳任怨,相互协作,胜利完成了全部调试工作。回想起来,我们的团队是可爱的,过硬的。

防爆问题对内行来说,是个常规的任务,对我们来说可就是个大难题了,因为团队中没有懂防爆的。那就从头学起,复杂的自控系统都挡不住我们,防爆问题自然也难不住。

做防爆实验要到国家规定的单位,当时在抚顺正赶上当地零下几十度的寒流,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边观察,边琢磨,边解决,没有影响总体进度。

在协庄煤矿的井下工业试验,大家严阵以待、全力以赴,这是对我们的最终考试,课题组全体出动。尽管协庄煤矿是我的老根据地,但喷浆实验只能按掘进工序的进度来安排,虽然天天下井,也只能听从作业班长的安排。试验操作和试验过程由李贻斌负责,责任重大。试验中,大家全神贯注,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高标准地验证了我们的机器人。

正因为有上述基础,到1997年底专家组验收时,863专家组到井下亲眼看了喷浆机器人作业的情景和效果,非常满意,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由此专家组认为我们这帮人实在、认真,说到做到,值得信任。

不久,863专家组认为煤矿井下环境太恶劣,要我们对样机继续试验和完善,又立了项“喷浆机器人的继续试验与完善”,并给了25万元经费。于是我们又一鼓作气,把机器人在抗恶劣环境和适应工艺要求等方面,做得更好更完善了。这样到了1998年,项目取得了专家组满意的结果。但1998年正赶上煤炭系统低谷,不可能购买喷浆机器人。

863专家组也着急了,抱着这么大希望做的,却卖不出去。面对此情,专家组和科技部提出一个建议:改做大型的。根据是,国家正在大建公路、铁路,隧道很多;长江三峡、小浪底水力发电站等,要建很多导流洞等等;这些隧道和涵洞都十几米或几十米高,正急需大型喷浆机器人。对于这个决策我们喜出望外,我和李贻斌、樊炳辉到小浪底调研,小浪底水电站的涵洞很大、很多,他们用的喷浆机器人全是外国进口的,一台要300多万元。

回来后立即写报告。不久863专家组专门来我校开论证会、省里两个厅长也到会,这在我们我司还是第一次。答辩会开得挺圆满,不久立项为863重大课题“大型喷浆机器人产品化”,经费330万元。这在我们我司是破天荒的,在省内也引起轰动。

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是脚踏实地地去干,到2000年研发出了两种结构型式的大型喷浆机器人,超额完成了项目的预定指标,质量和功能绝对不比国外的差。863专家组很满意,省里也很认可。该成果被省里评为2000年度“十大科技成果”,并且排名第一。我们事先并不知情,登报报道了,曹书记、王校长看到后都亲自打电话祝贺。后来我司还重奖我们10万元,这对我们是很大的荣誉和鞭策。

接下来的关键是要把产品推广出去。怎么推广?就得多跑现场,到现场去做长时间的现场试验,让现场认可和熟悉我们的机器人。2000年,除了在济南高速公路做实验外,最长的一段时间是在东秦岭18公里长的隧道,它是西安到合肥铁路的关键工程、国家重点工程。我们就到那里去教工人使用,同时也让现场认可我们的机器人(那里也有日本等国的喷浆机器人)。这种隧道都在深山老林,我和李贻斌、江浩、王传江在那儿住了一个多月,还经常上夜班。在工地上,条件很艰苦,住的是临时工房,与工人同吃食堂,菜全是辣的,吃饭成了负担。在那么多天里,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都一心扑在设备上。第29天,863专家组叫我去北京办事先走了,他们3人又在那儿多住了一周。直到工人操作熟练了,他们才返校。

就这样,先后陆续卖出了几套喷浆机器人。2001年我们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63专家组对我们评价很高。2001年,正好是863项目15周年,机器人主题召开全国性会议庆祝,专家组指定两个人发言,一个是沈阳自动化所的所长(不久当了院士),他代表科研机构;另一个就是我,代表高校。我想,我们十大正规赌官方网站能作为高校代表发言,是为我司争光,也表明了我们的工作业绩。会上,我们课题组被评为先进集体,李贻斌和樊炳辉被评为先进个人。

对我的发言,大家觉得挺有激情。其实这是由感情决定的,因为我们能承担863项目,就觉得很神圣、很荣幸,从内心很感谢863、科技部和国家,所以说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色彩自然比较浓;同时也由于我们多年来一直干得很努力、很辛苦,所以感想颇多,情绪也就不同。

说心里话,项目之所以能立项、能专心致志地干,与我司、人事处和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分不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受越发深切。例如,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一直希望能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有实体性的团队,骨干人员必须集中在一起并组建为一个实质上的单位,以便统一安排调度;二是专业上实行学科交叉,即人员必须包含机、电两个学科的人,同时还须包含教师和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一点,对以产品为目标的项目更有意义)。但是,要得以顺利实现,没有我司各级领导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两方面是项目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之一。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能心想事成,得益于领导们真心诚意的支持,人事部门(当任处长马殿平)真心实意帮了大忙,我很感谢他们。

总之,我们的几个863项目都能保质保量甚至超额完成,产品化工作做得也不错,专家组都非常满意。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后来这些人中有不少成为国内、省内机器人领域和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从这些角度看是成功的。

(注:苏学成,著名机器人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现已退休。)(讲述:苏学成 整理: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