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5岁那年,刚刚调到山东矿院工作,组织上让我负责校园建设的工作。
万事开头难。接到任务后,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任务从哪里开始?建校条件是否具备?具体工作怎么开展?……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实地考察。
建校的地块靠近泰山景区,背靠五岳独尊的泰山,北面是虎山水库,依山傍水。优越的地理位置让我发自内心地高兴。但经过认真勘察后,我又犯难了:办大学可不像建一个小村庄那么简单!这个地方四周都有建筑了,被围在中间,可用的土地面积太小,建校受到很大的局限。另外,在泰山脚下建楼,当时规定最多只能建四层。这样一来,往四周扩扩不出去,往高里建也建不上去,如何才能保证充足的建筑面积?并且,在其他地方搞建设,实现“一平三通”不是什么难事,但在山脚下,坡度大、山石多,“一平三通”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个年代,水、电也难以保障——电说停就停,自备发电机也难以确保正常的用电量;水就更加稀缺了,饮用水都是地表水。不光我们缺水,八十八医院、煤疗、林校等周围的单位都缺水,就连最基本的洗澡水、刷碗水都很难弄到。厕所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当时老百姓住的都是平房,老百姓家里都没有厕所,用的都是公用厕所,臭气熏天。
面对重重困难,我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再难也要想办法建!
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拆迁。当时,地面上有一些50 年代的平房,还有一些临时搭建的棚户。要拆迁,这些住户怎么安置?再难的事还得依靠群众,跟老百姓商量。这和战争年代在山沟里搭建营地一样,离了群众什么事也干不成。于是,就由各方面推选代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集体商议拆房、建房、分房等相关事务。当时,书记、院长专门找我谈话,要求我在分房工作中严格把关,绝对不允许出现送礼、打招呼、走后门、说好话等不正之风。我痛快答应,也是严格执行。后来,为了调动老百姓搬迁的积极性,经委员会认真研究,给老百姓允诺:谁先拆迁,建房后就先给谁分房。这样一来,老百姓慢慢就配合了。
拆房子也需要花钱,虽然都是一些零星的支出,但积累起来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后来,大家琢磨出一个办法,让农民生产大队负责拆房子,拆出来的石头、砖瓦、木头都让他们拉走。一计算,这样下来比雇工人要合算很多,还不会造成浪费,大家都高兴。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拆迁、分房问题顺顺利利解决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少跟老百姓打交道,同时也也得到了老百姓的热情帮助和支持。我深切地感受到:做工作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再大的难题都可以解决。
拆迁工作结束后,就开工搞建设。由于建设任务重,工期紧张,建设工作热火朝天。但,即使如此,我司也没有耽误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
就这样,山东矿业学院就在泰山南麓落下了脚,并一天天发展、壮大起来。
(注:刘波,原山东矿业学院副院长,现已退休。)(讲述:刘波 整理:许志伟)
资料图:刘波(第一排右一)在爆破所基建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