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集团声音正文

右玉精神:生态治理创奇迹

发布时间:2022-03-14  点击:

“塞上绿洲,是一美丽的地方,青松白杨,是你美丽的衣裳,七十年的风雨,几辈人的努力,沙化地貌变成旅游胜地,右玉美丽,魅力右玉,和谐中国,引领着你,走向新世纪……”这首旋律优美、满怀激情的歌曲《魅力右玉》,唱出了右玉人民70多年生态治理建设美丽家园的艰难岁月,弘扬了新时代右玉人民初心不改、砥砺奋进新征程的坚定信念。

建设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历经70多年艰苦创业孕育而成的“右玉”精神,其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为民利民,忠实践行党的宗旨;二是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凭信念、凭精神、凭勤奋干事创业;三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曾强调 “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

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是一场考验意志力与耐性的持久战。推进生态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与核心任务,“右玉”精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精神旗帜,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右玉”精神,赓续生态治理的奇迹,推进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牢记使命、同甘共苦的利民为民精神。利民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诠释,国以民为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中国成立之前,右玉漫天黄沙、鸟无栖树,人民一直饱受恶劣生态环境的折磨。新中国成立之后,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一上任就拿起地图、背上水壶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徒步考察与调研,在这期间,土地沙化、百姓穷苦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间,他得出了“人要在右玉生存,那么树要在右玉扎根”的结论。70多年来,右玉历届领导干部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深入了解人民的迫切需求,把握人民的真切期盼,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科学决策,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契合右玉发展需要、涉及人民利益的民生工程。领导干部始终牢记“咬定绿化不放松,誓让山川变绿洲”的信念,换领导不换精神,真抓实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带领右玉人民走上一条绿色之路、科学之路、和谐之路,终于在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上,书写了“塞上绿洲”的生态奇迹。

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艰苦奋斗精神。革命年代需要奋斗,新时代推进生态建设仍然需要奋斗。70年前的右玉,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地表沙化严重,一担水浇下去,瞬间就没了影,树苗经常枯死。在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与实际困难面前,右玉人民自发组成挑水队,用肩挑,用马驮,反复浇水直到树苗成活。“当时想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孩子还难。”造林大户王占峰回忆道,“没钱买树苗,就到别的地方剪下杨树枝压条、扦插,自己育苗。饿了吃点烧土豆,渴了喝口消凌水,干部和群众吃一样的、穿一样的、干一样的。”一代又一代右玉人民接力传承,苦干实干,从未停歇,退缩与逃避从来没有在他们的脑海中闪过,他们始终想的是把最重的担子扛在自己身上,并且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右玉人民以艰苦奋斗为底色,以绿色发展为追求,用心血与汗水改善生态环境,共同筑建美好家园。

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持之以恒精神。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生态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在这70多年的艰难岁月里,右玉人民从未想过放弃,他们努力克服一个个困难,脚踏实地完成一项项任务。5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拉开了植树造林大幕;60年代强化风沙治理;70年代狠抓防护林体系建设;80年代因地制宜,合理栽种,进一步提高造林质量;90年代引进立体造林模式;进入新世纪,提出了“退耕还林”的发展理念;新时代积极践行 “两山”理论,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形成了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在生态建设中实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右玉人民以坚韧不拔的耐力、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守在黄土高原之上,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力前行,他们坚信终有一天会创造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

“右玉”精神是右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精神成果。在生态建设的实践中,矢志不渝地践行“右玉”精神,为生态治理谱写新篇章,赓续生态建设新奇迹,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让“右玉”精神发扬光大、永续传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右玉”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自觉,我们一定会绘就出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图景。

(作者吕君,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作者刘心语,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