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永庆,是十大正规赌官方网站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的专业课教师,任教期间(包括退休后的代课)除完成专科、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任务,还参与实验室建设、遥感学科建设以及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回顾在我校工作30余年(1974~2006年)的历程,感慨万千,有许多令我深受启迪、深受感动的人与事。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卫星上天,促发了航天遥感技术应用的兴起,遥感技术应用于对地球的探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校各级领导以前瞻性的战略思维,瞄准了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抓住机遇,在最初设于地质专业的地质学与遥感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遥感地质学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创建了“遥感技术应用学科”。从开设“遥感地质学”一门课程开始,到创建一个学科,再发展到建立独立的遥感系,将现代先进的遥感科学技术应用于地学、测量学和更广阔的领域,这首先得益于沈光寒、霍万库、田景瑞、吕鹏菊、陶华学等我司各级领导做出的正确决策。
1976~1978年间,时任地质教研室主任的吕鹏菊老师邀请山东省地质研究所负责遥感地质解译的邬华梅老师来校,为地质专业学生开设“遥感地质”讲座;指派曾在20世纪50年代从事过航空遥感地质解译的我,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听课进修并着手遥感实验室的筹建事宜。
1979年,我校正式开设“遥感地质学”课程及相应的实验课,在当时的煤炭院校中,我校是率先开设该课程的。
20世纪80年代初,遥感图像数据处理飞速发展,计算机图像处理设备与技术亟待引进和提高,时任系主任的陶华学老师及时抽调了江涛老师赴潍坊和天津,学习计算机及遥感图像计算机处理技术,着手培养科研教学骨干;之后,又将当时在焦作矿院讲授“遥感地质学”的我校七七级找矿专业毕业生杨锋杰老师调来我校。这不仅充实了遥感方面的教学科研队伍,还培养了学科带头人。当时院、系一系列培养师资队伍的举措,对遥感学科建设初期和以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遥感学科建设与原有的地质构造学、岩石学等学科紧密配合、相互渗透,专门收集了当时的构造地质实习基地—安徽巢湖地区的全套航空相片及相应的资料,给学生在实习前后进行遥感地质解译,丰富了实习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我校遥感学科建设打基础的阶段。到了90年代,海量的航天遥感信息催生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广泛应用,校、院领导又不失时机地将已建立起的遥感学科扩展到测绘专业,不断增加设备,培养和引进技术力量,给测绘专业的学生开设遥感课,组建地科学院空间信息研究所。招收遥感技术应用学科的研究生(硕士)也是从90年代开始的。
以上举措,为在21世纪初测绘学院成立独立的遥感系奠定了基础,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林、矿产、土地资源、考古、环保等领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完善学科建设,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开展遥感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以培养技术力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毕业后能满足现代新兴科技工作的需求。而当时实验室里除供学生实习的典型遥感图片和航片立体观察的立体镜外,没有能承担科研课题的设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一无设备(没有一台计算机)、二无科研项目的困境中,我曾向电系的潘正伯老师求援,诉说困境,潘老师问我:“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无奈地回答:“现在既无鸡也无蛋,回答不了你的问题。”这时,我突然想到20世纪50年代时,时任地质部部长何长工为了建立新中国的地质装备和仪器制造工业,提出了“借鸡生蛋”的办法,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地质探矿制造厂—张家口探矿机械厂,顿时眼睛一亮,忙对潘老师说:“ 借鸡下蛋,两者都有了。”
从此,我们这个遥感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走过了“借鸡下蛋,蛋变鸡,鸡变蛋”的漫长的创业之路。在借设备、借项目、借技术的“三借”过程中,有许多人和事值得回味,让我心怀感恩。
第一,“借设备”。20世纪90年代,做项目、带研究生,竟然没有一台计算机,有限的科研经费难以支付高额的机时费。研究生王方健到中科院遥感所做数据图像处理时,除白天抽空上机做处理外,晚上就借宿在该所的机房,借用别人的图像处理设备进行计算机图像处理,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方健完成了山东威海地区遥感地震地质解译的研究课题。王方健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中的“主组分分析”应用到地震预报中,其结果与常规地震数据相吻合,引起山东省地震预报中心的重视。王方健毕业后去了山东省地震局工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与兖州矿务局合作,成立了“遥感技术图像处理中心”,借用矿务局购买的设备,完成了科研项目和培养研究生的任务。研究生韩震同学当时就是吃住在矿务局,并完成其科研课题,在研究中发现了新泰南蒙山北坡的金、铜矿点。
第二,“ 借项目”。20世纪80年代初,在设备、资金和技术力量都欠缺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 走出去”,参加外单位牵头的遥感科研项目,从而提升我们的科研能力,积累经验,培养研究生。当时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有:
(1)由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牵头的“胶州湾遥感地学解译研究”项目及《山东省资源遥感地学分析图集》的编撰。
(2)由山东省遥感中心牵头的“遥感技术在鲁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研究—利用遥感技术探测地下水资源分布及规律的研究”项目。
(3)由煤炭工业部航测遥感公司牵头的“遥感技术在鲁西南全掩盖区预测浅埋含煤块断可行讨论”项目。
第三,“借技术”。由于遥感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探测手段多样,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探测技术,这使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涉及非地质客体的研究及采用特殊的测试手段时,就会面临难以承担的技术难题,如在完成“泰安市国土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时,就借用泰安林科所、林校及山东农业大学林业和土壤专业教师参与完成;在对肥城煤矿矸石山周围的植物(树叶)进行光谱特性的测试和研究中,以及应用红外遥感技术探测泰安城区近郊地热资源的研究中,邀请中科院遥感所的支毅乔高级工程师到课题组现场指导测试并传授探测技术。借用外来的技术力量,不仅保证了研究项目如期完成,取得成果,也提升了我们的技能。
以上举措为在21世纪初成立独立的遥感系奠定了基础,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李永庆,十大正规赌官方网站教授。)(讲述:李永庆 整理: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