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生成史。打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画卷: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宛如一条条红色的精神长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精神谱系。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中国精神的精华和生动诠释。
一、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
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这一精神的生成是由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三重逻辑所规定的。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扛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必然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依据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与其他党派的显著区别和根本特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铸就的一个又一个革命精神,其本质必然会集中体现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人民至上的思想品格,这些本质特征正是诞生于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精髓和灵魂。
历史逻辑: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赓续。5000年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这些崇高的精神品格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在古人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中都能找到其精神的基本元素。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深深地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华优秀文化精神血脉的赓续。
实践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初心的坚守。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毛泽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做工作好不好的价值判断,江泽民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人铸就的一座座革命精神的丰碑,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镌刻着党对初心使命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认同。
二、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价值维度
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迈进新时代,伟大革命精神对于党带领人民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高校而言,伟大革命精神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鲜活的德育资源和生动的教材,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凝心聚力、教育引导、鼓励激励的价值功能。
凝心聚力价值。精神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就在于它的凝心聚力价值功能。伟大革命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这一精神本身具有极强感召力和影响力和渗透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影响、熏陶和感召下,必然会团结起广大教职工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矢志不渝的职责使命,凝聚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动力,立大先生志,做奋斗者,育时代新人;必须会团结起广大青年学生,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肩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使命。
教育引导价值。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带来的挑战,面对青年自身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它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凝练和升华。用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精神昭示青年一代,对青年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引导和教育功能。
鼓舞激励价值。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具有鼓舞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而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对伟大革命精神的认知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中蕴含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会表现出高度自信,进而会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另一面,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又具有激励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精神,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梦而树立起的一个又一个奋斗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将在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因此,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对激励青年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书写无愧于时代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践行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要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不仅为讲好思政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传承指明了践行的向度。在伟大革命精神的传承弘扬中,也必须要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引导认知。知,即认知。是对伟大革命精神的内涵要义、价值地位等的基本认识。它是进行价值判断的内在依据,也是指导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只有知党史,才能爱党,只有知国史,才会爱国。没有对伟大革命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就不可能产生对中国革命精神应有的情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评价、选择和自身意志力的提升。引导青年学生对伟大革命精神的认知,就必须要“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让青年大学生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所产生的伟大革命精神产生的必然和应然,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增强历史自觉,鼓起青年大学生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融入情感。情即情感。是一种情绪的活动,是对伟大革命精神在认知基础上的内心体验。只有打动了学生,才能引导学生。要使青年学生对伟大革命精神满怀深情,就需要教育引导者融入情感,具有深厚的情怀素养。教育者首先要做到对伟大革命精神真信,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要把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弘扬伟大革命精神,转化为对国家的爱、对共产党的爱、对中国人民的爱,心中时刻装着学生,用真情实意切入,用科学道理析解,用仁爱情怀升华。
锻造意志。意即意志。是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决心。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使得顺境和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因此,在伟大革命精神的传承弘扬中,用革命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帮助青年树立辩证思维,把艰苦的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从伟大革命精神中获取精神的营养,打造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的坚强意志品格。
躬行实践。行即行为。是在认知、情感、意志支配下的自觉实践活动。践行伟大革命精神的关键是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要把伟大革命精神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要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把学习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有机结合;要动员和教育青年学生,投身到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实践中去,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不断践行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用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激励自己,砥砺奋斗,铸就新的时代精神,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对广大青年所要求那样,肩负其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周如东,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